“食安山东”品牌建设稳步推进e

时间:2019-08-14 来源: 作者:

   2019年上半年,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认真贯彻落实“食安山东”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打、建、创”相结合,“点、线、面”立体化推进,持续强基固本、创新监管、精心培育、积极推介,“食安山东”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一、 夯实工作责任

   今年,中央印发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各地各部门均传达学习了规定精神,推进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继续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2019年省级财政安排食品安全(包括食用农产品)专项资金3.28亿元,为全面实施“食安山东”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健全食安委、食安办工作运行机制,修订省食安委会工作规则,顺应机构改革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及时调整了省食安委组成人员,省食安委主任由龚正省长担任,新增省民政厅等5部门为成员单位,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方面的主要职责,切实发挥省食安委及食安办统一领导、牵头协调、调度指导、督查考核等作用,召开省食安委部分成员单位第一、二季度联席会议,开展部门间风险会商,通报交流抽检监测、品牌建设、专项整治等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研究解决“食安山东”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凝聚了“食安山东”品牌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 突出正向引领

   续推进全域创建,组织开展跨行业、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建设工作,培育放心品牌,提振消费信心。截至目前,省市场监管局已累计创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企业864家、生产示范基地22个、食品流通示范单位5000家、餐饮服务示范单位(街区)3211家、规范化农贸市场218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377家。省自然资源厅积极开展“省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齐鲁放心果品”等品牌创建活动。目前已有61家单位申报 “齐鲁放心果品”品牌,品牌创建工作进展顺利。省农业农村厅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1149个,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累计83处,新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415个。大力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会同教育部门全面推行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全省共有13593家学校食堂实施了明厨亮灶,占比70%。推动学校食堂实施食品原料公开招标和定点采购制度,共有4623家学校食堂实施大宗物品集中采购,学校食堂量化分级B级以上达到98%。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明厨亮灶”率超过90%,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清洁厨房率达到92%。深入推进“双安双创”,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创建活动的通知》,推动实施绿色发展等十大行动。省食安办在东阿县召开工作推进会,通过现场观摩,引导第四批、第五批创建县(市、区)比学赶超。借鉴浙江等先进省份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食品安全市县评价细则。对各创建市县持续开展督导检查和暗访检查,推动创建工作始终力度不减。

   三、 提升监管能力

   积极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试运行工作,加强省级追溯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与市、县平台的互联互通。开发完成山东省水产品质量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推进省级水产品质量追溯试点。深入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建设,烟台苹果、临沂水蜜桃、威海海参、德州扒鸡等市级特色产品追溯体系同步建成运行。积极推进规模以上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信息化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目前已有10350家食品生产企业入驻省级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录入数据116万条。利用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工作部署会契机,要求乳制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做到真实、及时、准确,实现乳制品生产全过程信息可记录、可追溯、可管控、可召回、可查询。继续推进食品抽检监测“三统一”,上半年,省市场监管局共安排监督抽查20419批次,其中,专项抽查2320批,整体不合格率2.5%,不合格产品全部依法公布、依法处置。省自然资源厅继续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安排部署了5638批次监测任务。省农业农村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样品10889批次,合格率97%。省卫生健康委完成食品产品监测4596份,食品产品监测上半年任务量基本完成。省粮食局突出抓好库存粮食质量大清查、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等重点工作,覆盖全省78个粮食主产县。

   四、净化品牌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和监管薄弱环节,持续开展系列整治行动。年初,省食安办会同省公安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开展“守护舌尖安全”整治行动,着力开展农业投入品管控、“三小”规范提升、食品保健食品宣传营销规范、农村食品安全提升四个专项行动,并积极调度各市、省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的具体方案,督促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上半年,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3万余家,检查食用农产品种植单位4.14万余家,现场监督抽检16.05万余批次,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业户1000余家,兑现举报奖金15.85万余元,查处违法案件6136起,侦办犯罪案件498起,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积极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安全整治,整治期间,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2.3万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0万余个,收缴假冒伪劣食品6000余公斤。省食安办会同省教育厅联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行动,共检查学校食堂20044家(次),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180家(次)。开展净化网络订餐专项检查行动,共检查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15.47万家,责令整改2.26万家,下线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1.81万家,对违法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立案253件,对第三方平台立案23件。强化食安、农安、公安“三安联动”,健全完善信息通报、检打联动、事故处置、大案要案查处等工作制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保持打击违法犯罪高压震慑态势。

   五、助力产业升级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次办好”改革,目前省级食品生产许可事项除特殊食品外已全部下放,实现了所有省级食品行政许可事项的“全程网办”,推出电子证照,努力做到让群众“零跑腿”。在农业源头,重点抓好产地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投入品管控等,加快发展高端高质农业,省农业农村厅在全省范围内征集地方标准建设项目1072项,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有序推进“食安山东”公共品牌通用评价标准制定,推动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品牌评价标准体系,引导规范品牌建设工作。在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推行先进管理方式,鼓励支持企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抓好流通主渠道,建设和升级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推动“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开展“清洁厨房”、校园绿色餐饮等行动,鼓励大众餐饮连锁、集体用餐配送和中央厨房发展,提升品牌带动作用和主食加工配送能力。省科技厅积极推动建设山东省食品安全检测管理与风险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食品安全追溯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食品安全领域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增强高品质食品供给能力。在食品相关产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建厅建成运行18座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包括16个设区市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及济南莱芜区、聊城冠县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总设计处理能力2902吨/日。省卫生健康委推进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规范化建设,推动阿胶类食品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订程序,年底前完成标准起草工作。省畜牧兽医局启动鲜鸡蛋“双证制”管理试点,搭建京东齐鲁畜牧官方旗舰店,第一批优质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

   六、推动共建共享

   讲好“食安山东”品牌故事,加强品牌展示,形成品牌效应,整体提升山东食品品牌形象。省食安办会同省文明办等2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19年全省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积极开展“透明工厂”体验日、“食安山东”示范企业行及现场观摩等活动。省食安办组织开展“食安山东”征文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目前,共收到来自河北、山西、山东、广东等省市投稿600余篇,首批评选出优秀作品20篇,并在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进行展示。持续推动各地食品安全专业社团建设,支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进行行业自治。潍坊、德州等市积极筹建食品安全协会,鼓励各地依托各种资源建立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食安菏泽会客厅”运行良好,临沂市充分利用“食品博览会”搭建“食安山东”专区。持续推进“食品工厂规范化”行动,加强对企业的法规宣贯、培训和引导,在前期印发乳制品、食用植物油、蛋白饮料、白酒等7类产品的风险防控模板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完善了饮用水、糕点、热加工肉制品、茶叶等8类产品的风险防控模板,引导企业开展对照规范,加快经验复制和标杆打造,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下一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将继续坚持以“食安山东”建设为统领,不断完善推进机制,抓重点、补短板,着力完善创建标准、树立示范标杆,深化品牌引领行动,坚持“点线面”立体化推进,努力打造“食安山东”品牌新优势。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