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这些新规与你有关,收藏!
在消费市场日益复杂的今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出台为我们的消费生活带来了更明确的保障和规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新规。
一、赠品的权益保障
过去,一些商家常常以“免费提供”或“赠品”为借口,试图在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逃避责任。
但现在《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哪怕是以奖励、赠送、试用等形式免费提供的,都必须保证其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我们以后收到的赠品或试用装如果有质量问题,商家不能再轻易免责。
二、抵制平台大数据“杀熟”
网络消费的普及带来了便利,但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平台大数据“杀熟”。
《条例》第九条对此作出规定,禁止经营者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或收费标准。
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以后我们在网上消费时,不用担心因为自己是老用户就被商家“算计”,支付更高的价格。如果发现有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依据条例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商家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补偿。
三、保护特殊消费群体
老年人等特殊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误导和欺骗。
《条例》第十五条专门针对这一情况给予保护,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夸大商品或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等消费者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服务。这有助于防止老年人陷入一些不良商家的消费陷阱。比如一些商家可能会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误导老年人购买大量昂贵但实际效果不明确的保健品。
现在有了这条规定,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家中老人的消费权益,让他们在消费时更加理性和谨慎。
四、规范预付式消费
会员卡等预付式消费优惠多且便捷,但也存在风险,商家“跑路”引发的投诉纠纷屡见不鲜。
《条例》第二十二条对此进行了规范,要求经营者收取预付款后,要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不得降低质量或任意加价。当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可能影响正常提供商品时,应停止收取预付款;决定停业或迁移服务场所时,要提前告知消费者。
这让我们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更有保障。例如我们办理了某会员卡,如果商家突然决定停业,按照规定,他们应该提前通知我们,并妥善处理我们的预付款,如退还未消费部分或提供其他解决方案。
五、规范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和经营者都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条例》第二十七条和第四十九条规定,消费者不得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夹带、掉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经营者赔偿或进行敲诈勒索的,将依法处理。
这提醒我们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消费和维权。不能因为自己是消费者就可以随意损害商家的利益,市场的公平和秩序需要双方共同维护。
关注小政,更多法律知识等您了解。
食安调查【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招聘食安调研员,关注食品安全,舆情动态,依法维权,行业促进,欢迎您加入010-57744787、010-5621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