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从“环保包袱”到“生态资产”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的革新之路

时间:2025-08-04 来源: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娄底市通过观念革新、机制创新、技术赋能,探索出一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不仅破解了养殖污染治理难题,更推动了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一、整市推进强基础,构建资源化利用“硬支撑”

  自2017年起,娄底市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为重要契机,积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系统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工作,全市5个县市区均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共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20227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政策扶持”的模式,对养殖场进行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改造,为养殖场配套建设了沼气池、沉淀池、氧化塘、干湿分离机等设施,从源头上为粪污处理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多地建成金果林粪污消纳基地,打通了“养殖—种植”循环链条,使粪污有了合适的去处,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截至2024年底,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实现100%,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二、三级联动压责任,织密污染防治“监管网”

  为确保畜禽粪污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娄底市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分片包工”监管体系。市县级层面负责统筹协调,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乡镇作为主责单位,实行“一乡一专班”,由乡镇分管领导牵头,畜牧、环保部门联合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村级则负责具体落实,每个养殖场明确1名村干部包联,建立“一场一档”动态管理台账,确保“乡不漏村、村不漏场、场不漏项”,实现了对养殖场粪污防治与资源化利用的全方位监管。如新化县在西河镇等养殖大镇推行“网格化”监管,明确养殖场(户)主为防治主体,乡镇畜牧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驻村干部履行监管职责。此外,创新推出有奖举报机制,对提供偷排、外排等违法线索者给予500-5000元奖励,激发全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让养殖污染问题无处遁形。

  三、多维宣传提意识,筑牢绿色养殖“思想线”

  针对部分养殖场环保意识薄弱的问题,娄底市创新“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模式,全方位提升养殖户的环保意识。线下通过村村通广播、宣传栏、入户走访等形式,发放《养殖场污染防治明白纸》《告知书》,重点讲解粪污处理设施运行规范、偷排漏排法律后果等内容,让养殖户深刻认识到粪污防治的重要性。线上利用微信工作群、短视频平台推送典型案例,如养殖场因偷排被处罚的案例,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养殖户规范操作。此外,还组织养殖大户、技术骨干开展“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培训”,讲解设施维护、生态消纳等实用技术,切实提升养殖户的主体责任意识。

  四、精准排查抓整改,攻坚问题整治“关键点”

  以“地毯式排查+常态化督查”为抓手,坚决消除污染隐患。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整改清单”,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农业农村(畜牧水产)和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联合成立督促指导工作专班,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群众信访、网上曝光等途径反映的养殖污染问题进行重点督导。同时,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如2025年2月娄星区万宝镇某公司厌氧罐垮塌导致废水外溢事件,娄底市迅速响应,组织多部门联合处置,完成罐体拆除、厂区重整、污水处理设施重建及周边生态修复,确保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五、典型案例示范引领,推动产业升级

  (一)好氧堆肥与厌氧发酵全量管网还田技术

  湖南井湾春天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6000头、家禽40000羽,配套3000余亩作物基地,构建了“畜禽-沼-有机肥-农(果、中药材等)”绿色种养循环综合利用模式。采用干湿分离技术,将粪便制成有机肥,污水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沼液通过管网用于园区灌溉,沼渣用于制备有机肥,不仅年节约肥料成本100万元,还使基地水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减—用—调”三位一体的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

  湖南泽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导向,构建了“减—用—调”三位一体的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成为规模养殖“趋零排放”的生态典范。在源头减量上,公司通过智慧饲喂系统实现精准投料,减少15%饲料成本,搭配防溅式饮水器,污水产生量降低30%;栏舍采用“漏缝地板+水泡粪”工艺,将日用水量从120吨降至70吨,年减排污水超1.5万吨。技术革新方面,固液分离环节每100吨粪污可产出20吨有机肥原料;改良型SBR工艺使水质COD去除率达90%,年回用水量突破2万吨;处理后的废水用于果蔬、苗木基地,固态粪便经45天堆肥熟化后,年生产有机肥4500吨,除自给外供应周边农户,形成“养殖-种植-饲料”内循环。规模调控上,公司依据环境承载力将年出栏量控制在3.5万头,建立负荷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处理系统稳定运行。该模式不仅让周边农田化肥使用量减少,土壤有机质提升,还带动农户增收,年间接创造社会效益超200万元,为全市粪污治理提供了智能化、规模化的创新样本。

  

  一审:武深树

  二审:高柳枝

  三审:罗  敏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agri.hunan.gov.cn/agri/xxgk/gzdt/sxdt_1/202508/t20250804_337579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