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扎实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

时间:2019-12-30 来源: 作者:

  铜陵市市场监管局根据安徽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工作部署,强化措施,主动作为,大力整治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力促进了传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基础台账登记,破解小作坊监管底数不清难题。充分发挥乡镇食品安全“四员”作用,深入食品小作坊经营区域排查摸底,逐一建立信息档案,纳入统一管理。目前,全市共摸底排查147户小作坊,其中137户发放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为精准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突出示范引导作用,破解小作坊脏乱差难题。将小作坊示范店建设项目纳入市级民生工程,项目突出对小作坊的“三面”(地面、墙面、顶面)和“三防”(防鼠、防蝇、防尘)改造,对符合条件的60个小作坊改造建成示范小作坊,使全市小作坊加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突出风险评级管理,破解小作坊监管效率低难题。根据小作坊品种业态、规模、质量管控水平、产品质量和违法违规情况,按照一般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四个级别推行小作坊风险评级管理,进一步推动了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压实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效率。

  四是突出禁止目录红线,破解小作坊加工高风险食品难题。出台了《铜陵市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征求意见稿)》,将不属于传统地方特色、需要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才能持续保证安全的13大类食品列入“禁止目录”,作为小作坊加工的红线,有效解决了生产高风险食品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难题。

  五是突出食品安全底线,破解有法不依非法生产难题。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随意标注食品生产标志、原料来源渠道不明、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以及使用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原料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法规行为,有效改善全市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现状,进一步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全市共取缔无证小作坊 23户。

  六是突出监管服务融合,破解小作坊发展难题。坚持在监管中强化服务,在服务中优化监管,对富有地方特色的太平臭干、大通生姜、顺安酥糖、汤沟干子、项埔生腐等食品生产小作坊加强服务指导,在环境改造、注册商标申报、登记证申请等方面提前介入,主动服务,解决小作坊主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小作坊向小而精,名特优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地方特色小作坊品牌美誉度。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